奥数 > 小学资源库 > 教案 > 小学语文教案 >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 正文
2018-06-30 22:00:37 下载试卷 标签:北京版语文 五年级上册 教案设计 山行
3.检查古诗诵读情况。
谁来把这首古诗美美地读一读?生评价。
4.自编动作吟诵古诗(男女分组读,红黄蓝绿队赛读)
三、欣赏激趣,构画古诗
出示范画,欣赏
1.画中描绘了哪些景物?(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
2.这么美的景色,你们想不想把它画下来?
3.谁来说一说古诗配画的要求?应该先画什么,再画什么?最后画什么?(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
师:首先要画上一座山,不过这是什么季节时的山呢?你从哪看出来?(寒,有枫林)
师:是啊,这是深秋时节的山,给人一种凉意,所以诗中称它为“寒山”。
师:接着画上什么?(小路)这小路是用这么铺成的呢?(小石子)哦,原来是用小石子铺成的小路,课文中用了哪个词啊?(石径)但是这是一条怎样的石径呢?是笔直的吗?从哪看出来?(斜)
师:诗中还提到了什么?(白云、人家)这人家该画到近处还是远处,为什么?
师:这云又是怎样的云呢?( )的云
师:是啊,放眼望去那白云缭绕的地方有几户人家,除了这些,你仿佛还看到了什么?
师:在这寒山上行走,最夺目的要数什么?(枫林)为什么?
师:老师该用上什么颜色呢?为什么?是啊,“红于”在这里表示比……更红,这霜叶比二月里的花还要红,多美啊!你能用一个词儿来形容这山上的枫林吗?
师:这么美的画面,我们想不想立刻把它画下来。
四、作业超市
关于秋天的古诗:《山行》、《望洞庭》、《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山居秋瞑》、《秋夕》等。
1.学生欣赏其它《古诗配画》作品,感受诗情画意。
2.学生自主选择古诗,为古诗配画。
3.学生为古诗配画,教师巡视指导。
4.分红、黄、蓝、绿四个队进行比赛,看看哪个队画得好,而且更有创意。
五、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1.展示作业,师生评价。
2.教师小结
3.请同学们办一期关于秋天的手抄报或画一幅秋天的图画。
《山行》与《赠刘景文》相比而言,简单易懂,学生能用自己的话理解诗意,但是个别字义还需老师点拨,例如: “坐”,与现代汉语的意思截然不同,在本诗中是“因为”的意思,“于”是比的意思,“红于”是“比……红”;“径”是指小路;“斜”是指弯弯曲曲的意思。抓住这些关键词,古诗的诗意也就不难理解了,再抓住诗中的几处景物:寒山、石径、白云、人家、霜叶,学生很容易就抓住古诗的主题,感受到作者对着深秋的赞美与喜爱,再配合多媒体教学,诗情画意,图文并茂,情景交融,学生学习起来既感兴趣又感轻松,课后拓展两首诗,一首描写秋天的诗《秋夕》,与《山行》形成对比,《秋夕》描写的是一幅孤单寂寞的深秋景象;另一首小诗选自《圣言善语》节选:……山上青松山下花,花笑青松不如他。有朝一日冰霜降,只见青松不见花。……,让学生更准确的理解《山行》中霜叶和二月花相对比的写作特点。语文教学既抓住课本教学,又拓展课外阅读与积累,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奥数网微信
ID:aoshu_2003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中考网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