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来源:网络资源 文章作者:奥数网整理 2018-06-07 09:55:41

在奎文区教育局组织的培训中,我有幸聆听了曲振国教授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讨》专题报告,曲教授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就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令我耳目一新,受益匪浅。以下是我学习后的一点心得体会:
一、抓认识提高,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部在1999年8月13日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近年来,小学生常出现厌学、妒忌、自卑、孤僻等不健康心理行为,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是由于在学习和生活中碰到问题和困难时,缺乏解决矛盾,应对挫折和处理危机的能力而导致的。因此,对中小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新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二、抓学科渗透,扎实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教学不仅是科学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我们应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开设上好心理健康课的同时,要求教师在各科备课时注意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因素。思品课,抓好心理疏导的教育;语文课,以教材中大量的优秀文字形象为载体,体会和感悟良好的心理素质;数学课中研究重点是观察、注意、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英语课则要求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信心,使之敢于表现自我;音乐、美术等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给人以美的熏陶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有关的知识,可以使学生处处都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且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不仅在知识上影响着学生,而且教师的人格也会在教学的师生互动过程中起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构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抓家庭教育,引导学生家长关心子女的心理健康。
家庭教育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的效果,也是学校教育所不能代替的一种力量。父母在关心子女生理健康的同时,还应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由于认识的片面性,不少家长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如说谎、无理取闹、妒忌、自卑、不合群等行为认识不够,甚至采取违背心理保健的教育方法,这是不利于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因此,在发现学生心理有缺陷时我们应及时与家长沟通,并结合家长学校开展如何对子女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引导家长科学地教育孩子。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学校与家庭、社会紧密联系、通力合作,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小学阶段孩子的思想、情感还在发展,教师不能以成人的心态去约束学生的行为或思想。我们必须掌握好心理知识,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心理教育规律,才能更好地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
相关文章
- 小学1-6年级作文素材大全
- 全国小学升初中语数英三科试题汇总
- 小学1-6年级万博体育app
- 小学1-6年级奥数类型例题讲解整理汇总
- 小学1-6年级奥数练习题整理汇总
- 小学1-6年级奥数知识点汇总
- 小学1-6年级语数英教案汇总
- 小学语数英试题资料大全
- 小学1-6年级语数英期末试题整理汇总
- 小学1-6年级语数英期中试题整理汇总
- 小学1-6年语数英单元试题整理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