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万博体育下载_万博体育app【投注官网】

图片
奥数网
全国站
您现在的位置:奥数 > 精彩专题 > 热点话题 > 正文

孩子“拿”别人东西该怎么办 ?

来源:济南奥数网 2011-01-30 18:00:39

智能内容

  1、“有信念”而不是“总担心”:家长要有正向的信念和信心(可参照“信念”的章节学习)告诉自己“孩子遇到这样的事情是正常的,需要我帮助解决这个问题”,千万不要去想:“现在就偷东西,以后怎么办?”,或者像上文提到的这个妈妈:“三岁就发生过这样的事情!”这种胡乱勾连的想法,会让问题越来越严重;还是那句老话“想什么来什么,怕什么有什么!”

  2、“解决问题”而不是“贴标签”:孩子只是一个“偷偷拿了别人东西的错误行为”,而不是贴个标签“孩子是小偷”,给孩子贴上标签,孩子最终很可能就会是“标签”的结果;永远记住,孩子是“拿”而不是“偷”!

  3、“关注”而不是“焦虑”:出现这样的情况,家长一定要重视,记住“焦虑对于解决问题没有一点好处”,只有“定”才能产生“慧”,智慧是解决孩子问题的唯一方法;只要心不静,就不要解决问题!

  4、“故意”还是“无意”:确定孩子的行为是故意的还是无意的,如果是无意的,那说明孩子没有弄清楚“物品所有权”概念,这种无意行为经常发生在学龄前儿童群体中,就是俗话说的:“不会区分自己的东西和别人的东西”,最好的方法是在家里玩“谁的东西?”的游戏,家里的很多东西也要分清楚所有权,告诉孩子,拿别人的东西需要先知会别人,在家里做很多次的“演习游戏”;如果孩子把邻居、幼儿园或同学的东西带回家时,父母一定要亲自带着孩子将东西还给人家,并教导孩子向人家认错,父母千万不可因自己羞于向人认错,而将事情含糊过去,这是最要不得的态度。如果是“故意行为”,就往下看。

  5、 “反思自己”而不是“怪罪孩子”:孩子出现“偷窃”行为的原因很多:第一类是“宣泄情绪”类——故意惹人生气,借以发泄怒气、有的可能是故意使坏,这要反思教育过程中,孩子为何“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在此不过多赘述,沟通的课程中会详细分析;第二类是“物质满足”类——家长过多满足孩子的需求,让孩子养成“一旦需要,就想拥有”的心理习惯,孩子就会在第一时间有“偷偷拿”的行为;第三类是“总不满足”类——家长总是不满足孩子的需求,不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孩子在特别想要东西的时候,知道父母一定不会给他买,他就会采取“偷偷拿”的行为;第四类是“解决问题”类——因为社会风气和家长处事不当造成孩子养成“钱可以解决一切”的拜金思想,遇到事情总想用“钱”解决。我辅导过一个孩子拿了家里1万元,每个同学发了200元,要求同学们选他当班长,呵呵;第五类是“模仿家长”类——有些家长有“占便宜心态”,总是“偷拿”公家和别人的东西,造成孩子的模仿;

  6、“解决两件事”而不是“解决一件事”:每个孩子发生“偷窃”行为,都是要解决两件事,第一件事关于“偷偷拿”的问题,一件事关于“偷偷拿的目的”问题,大量的家长在遇到孩子此类问题的时候,关注在“偷”上而不关注“目的”,这是大错特错。解决方法是:

  宝贝,这个事情妈妈认为你是因为“目的”,才出现“拿别人东西”的情况,这是两件事,第一件关于目的,我们讨论讨论该怎么解决?按照我教给大家“无输原则”按步骤解决问题就可以了,第二件关于“偷偷拿”,在别人不知情的情况下拿别人东西,妈妈不能容忍也很生气,现在我们使用abc原则,再出现同类问题时,我们...

  7、使用“花钱原则”增加孩子对诱惑的“控制力”,不在此赘述;

  8、关注“过程”而不是关注“结果”,要有耐心——记住“过去的事情不要再提”,关注“未来不一定不会发生,如果发生,再解决就好了”,利用“不良行为耐心解决流程图”解决这一问题;

  9、不会处理,请教专家,这样的事情不能“瞎”处理,处理不当,孩子可能就会真正成为“小偷”或“惯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