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噩梦:"品学兼优"孩子的12岁逆转现象
来源:网络 文章作者:匿名 2009-11-20 17:09:19
很多父母已经很烦恼地发现,或是正在经历孩子的“12岁逆转现象”。父母们不解的是:原本一向乖巧和听话,成绩也不错的孩子,为何12岁以后突然逆转,变成了一个“问题孩子”?不但个性改变,经常跟父母作对,而且出现了很多毛病,如厌学,网瘾等。而父母以往行之有效的“干预措施”和“管理手段”,此时发现基本失效:他们失去了对孩子的控制力。即使是原本很强势的家长,此时开始“怕”孩子,对孩子的各种不良行为束手无策,只好用“哄”孩子来缓和矛盾。而固执己见,不服输,一味用强的家长,则与孩子尖锐对立而导致更大的隔膜。这种情况出现的比例,粗略调查下来超过70%;而且以男生居多。如果只算男生的话,比例超过80%一点也不稀奇。父母们在不解中,抱有的唯一希望就是:孩子长大一点就好了。可是,当他们发现15岁时情况更加严重,18岁几乎无可救药的时候,也就彻底失望了。
而我作为教育者,同样不解的是:父母们为何常常鬼迷心窍?为什么不选择最有利的教育时机把孩子的心理行为调整好?为什么偏要逼孩子走一条苦学厌学的不归路?为什么在明明已经看到很多不良迹象的时候,依然抱有幻想,直到最后不可逆转的局面出现后才着急?这相当于一个人得了小病,本来很好治,但却忽略不管。后来得到大病还抱幻想,认为“以后就会好”。最后病重得快死了才急忙找医生;此时恐怕华佗再世,也没有办法了!
懂一点教育学的人都知道:孩子最佳的教育时机是六-九岁以前,基本上决定一生的学习和行为习惯;12-15岁是巩固时期,如果12岁前有良好的学习行为和学习习惯,经过本年龄段的巩固和强化后,基本上就可以一辈子无忧了。也就是说:如果孩子15岁前培养好了个性和学习行为习惯,一辈子都不用操心了。同时,如果前期(小学阶段)没有培养好,这个年龄段也是最后的修改期,错过了该年龄段以后,再想改进,基本上就没有太大的希望了。
话说我一个关系不错的老友,他的孩子比我儿子大一岁,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据说理想是要“做总统”,估计是父母意识深处的“宏伟愿望”,孩子懂什么总统,主席,还以为是个什么好玩的玩具呢,或者是什么好吃的!
六岁前年龄段孩子的父母,往往认为自己的孩子前途远大,把全世界都送给他也不过分。理论上的确如此,可大多数父母根本不懂发掘孩子的潜力,基本上还反过来,只善于不断残害和破坏孩子的发展潜力(南怀瑾语)。所以,往往把原本可以做“总统”的孩子,多数弄到最后变成“饭桶”,越来越远离父母们“希望的田野”。
当然,父母们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接受自己的孩子只是一个平庸人,甚至连平庸都达不到的“饭桶”。因为绝大多数父母,不懂得---也不会去认真学习如何培养卓越的孩子,他们似乎以为自己天生就知道,或者学校的老师就知道,其实大家都不知道。结局当然不会好了!
话说这个要当总统的孩子进入学龄期后,由于父母在北京做生意,就把孩子曾经是省级特级教师的爷爷奶奶,接到省城去陪孙子上学。还专门在省会买了两套房子,主要就是为了孩子上学方便。不过由于爷爷奶奶身体不太好,而且老人家又固执,不肯请保姆。同时因为老人不喜欢大城市的生活,每年都要找各种理由跑回老家去过几个月。这两夫妻不得不经常从三千公里外的京城跑回来照顾小孩,一年可能倒有半年时间不在北京。这样算下来,不仅劳神费力,而且经济上的损失也很大,对事业发展也很有影响。孩子父亲说,如果要算经济账,每年因为孩子上学的事至少要损失一二十万。不过,他们认为,只要对孩子好,这些都可以牺牲,钱可以慢慢赚,孩子不能等;这也是中国父母的普遍心态,他们的生活重心就是孩子。
我五年前正好让孩子从体制内学校回家自办学堂教育,见他们这种情况,觉得太折腾人了,就建议他们把孩子送到我这里来,与张钟瑞一起学习;他们非常有礼貌地拒绝了。说两孩子的情况不一样,他们的孩子很适应体制内学校,而且学得很好。虽然他们也知道体制学校的很多问题,但是他们认为:孩子很听话,只要家长注意辅导,补上学校的缺陷就行了,没有必要走特殊教育这条路。